跳到主要内容

042

第三章 善法品

一七一 善法本生谭

(菩萨═长者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一聋婆婆所作之谈话。舍卫城中有一长者,归依三宝,信心诚笃,受持五戒;某日彼携酥酪、药品、华香、布疋,欲向佛前闻法而去。当彼外出之时,其妻母亦携带嚼食啖食之物,往长者家看望其女。此母生来耳聋重听,彼与其女食事外,为拂睡意,对女闲谈:“汝夫妇彼此情感如何?”女云:“母亲何出此言,如吾家主之德备,出家之人中,亦甚难得。”信女〔母亲〕闻女言,未加思考,只闻“出家”二字,即高声曰:“汝夫已出家耶?”家中诸人亦皆以为长者出家而内外皆喧声。闻声而来之家人伴侣,讯问缘由,家人皆答以:“主人已出家他去。”

长者闻十力佛之说法,出精舍返回都城。途中某人见长者云:“闻尊者已出家,家中人皆叹息。”尔时长者自思:“我虽未出家,人皆以我出家,我此善誉,不可使无,自今日始,我应出家。”于是复返佛所,佛曰:“信士,汝今向佛奉仕,所办已毕,去而复返,将欲何为?”彼白佛云:“予身被善誉,不可使无,予欲出家,故而复返。”于是彼受出家之戒与僧伽诸具,修行正道,不久得阿罗汉位,此事教团比丘遍知。某日,诸比丘众,集于法堂谈话:“诸君!某甲长者,身受善誉,不可使无而出家,今达阿罗汉位。”适佛出堂问曰:“汝等比丘!今作何言,坐于此处?”比丘白言:“如是如是。”佛云:“昔之贤人,所起善誉,不使无善评,亦有出家。”于是佛说过去之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都城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生于长者之家,及长而父死后,继承为长者之家督,某日彼出己家,向王问候,彼之妻母,欲见其女,往至其家。女母耳患重听,闻如所说与今之话同。彼问候王毕,返回自己之家,见某人云:“尊者言欲出家,尊家甚为悲叹。”

菩萨自思素有善誉,此誉不可消灭,后复返至王处,王曰:“汝大长者,尊事已办,何为去而复返?”长者曰:“大王!予在家而未出家,众人云我已出家,深致叹息。得此善誉,不使消灭,予愿出家,请王许可。”为说明此意说次之偈:

    人主!

    我云殊胜事     于世得名时

    贤人不背名     善人心惭愧

    持此惭愧心     我执出家轭

    人主!

    我云殊胜事     今世我得名

    我今愿出家     此世无何欲

菩萨如斯说已,由王处得出家之许可,行至雪山地方,遂为仙人而出家,修行威神力及定力,最后生入梵天界中。

结分

佛为此法语后,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王是阿难,波罗奈长者即是我。”

一七二 达陀罗山本生谭

(菩萨═狮子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拘迦利所作之谈话 1。尔时,诸多博识比丘等于雄黄平原,如幼狮之吼,以使银河坠落之势,于教团之中央,读诵经之文句。其中有拘迦利,于众比丘读经时,不知己之头脑空虚,欲为比丘等读经,入于比丘之间,未得教团许可,到处宣扬曰:“汝等可使我为汝等读经。”彼之言语,传遍比丘中间,比丘等思欲使其一试,语之曰:“拘迦利师,今日可向教团读经。”彼不自量力云:“甚善。”承诺而言:“今日为汝等读经。”于是彼啜好乳粥,取固食之物,吸适意饮料,于日没说教闻法之时,鸣楗集合比丘,彼下着犍陀固兰多草色袈裟衣,外缠犍尼迦罗华色之上衣,入教团中,礼长老等,升上集会堂所备之装饰宝石之法座,执饰立之拂子云:“开始读经。”彼于一刹那间,忽然身体流汗,心感恐怖,彼读罢前偈最初之句,而次句立即忘却不知。彼羞愧战栗,由高座而下,由教团中出,还归己舍而去,改由其它博识比丘诵读。自此以来,比丘等知其头脑空虚。某日比丘等集于法堂互语曰:“最初我等不知拘迦利之空虚,今由其自己呻吟,始知其事。”适佛出堂,问诸比丘:“汝等比丘!今有何语,坐于此处?”比丘等白言:“如是如是。”佛云∶“汝等比丘!拘迦利之呻吟,非自今始,前生即有此事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之都城,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于雪山地方出生为狮子,为诸多狮子之王。彼与众多之狮子臣下,住于银窟之中,距其近处有一窟,为豺所住。某日晚雨晴后,狮子群出,集于王之窟前,为狮子吼作狮子游戏。当群狮游吼之时,豺亦狂吠,群狮以与豺声同吼,思以为耻,众皆默然。当众之默时,菩萨子之仔狮向父寻问:“父王!彼与狮子同吼,使游戏中狮子闻其声以为耻而皆默然。此一使己之声,欲为人知者,彼系何物?”于是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谁为大音声     达陀罗山响

    狮子等不喜     大王!    此物究为谁

父狮闻子之言,唱第二之偈:

    兽类中最卑     豺声实可厌

    嫌彼之素性     众狮皆默然

结分

菩萨云:“尔等比丘!拘迦利举己之声,使人知其价值,非自今日始,前生即已如是。”佛述此法语后,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豺是拘迦利,狮子是罗喉罗,狮子之王即是我。”

注 1 参照拘迦利故事第一一七鹧鸪本生谭注 1。

一七三 猿猴本生谭

(菩萨═道士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,对某一诈伪比丘所作之谈话。此一故事系于帕金纳迦篇(Pakinnaka-nipata)中郁陀罗故事(Uddala-jataka)(第四八七)将予以说明。尔时佛云:“汝等比丘!此比丘之诈伪非自今日始,前生为猿之时,为火而行诈伪。”于是为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之都城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于迦尸国某村之婆罗门家受生,及长往得叉尸罗修习学业,开始其世俗之生活。其婆罗门夫人生有一男,而于其子能行走跑跳之际,辞世而去。菩萨为其举行葬仪毕,觉沘居队己无可悬之处,于是携子出家,与亲朋洒泪别去,伴其子入雪山从仙人之教而出家,食草根树果,居于草庵中。

某日,正于雨季,天降豪雨,彼等焚硬木取火暖身,卧于床上,道士之子为其父擦拭两足而坐。此时林中住有一猿,为寒所苦,见道士于草庵中焚火,猿自思:“若我入草庵,因我为猿,必被驱逐,我将不能取暖,然我有一策。我着道士之服,以图诈入。”于是猿着死道士树皮之衣,执笼握曲杖,于草庵入口处一陀罗树下屈身而立。道士之子见之,不以为猿,思为一老道士寒苦,为取火暖身而来。思欲唤此道士入庵暖身,以此事告白其父而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父亲!

    陀罗树傍     立一道士

    欲入我家     可使彼入

菩萨闻其子言,由座起立,立于草庵入口处眺望,知其为猿,谓其子曰:“人无此颜,彼乃一猿,不可呼之入内。”于是唱第二之偈:

    勿招彼入内     污秽我之家

    有德婆罗门     无有如是颜

菩萨手执火把投向猿曰:“汝为何立于此处?”猿即躲避。

猿脱去树皮之衣,跃至树上,由此向森林逃去。

菩萨修行四梵住观,得生梵天世界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即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猿即是今之诈伪比丘,道士之子是罗喉罗,道士即是我。”

一七四 叛逆猿猴本生谭

(菩萨═婆罗门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,对提婆远多所作之谈话。某日,比丘众于法堂中对提婆达多忘恩叛逆行为,彼此互语而坐。佛云:“汝等比丘!提婆达多忘恩叛逆非自今日始,前生即为如是。”于是佛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之都城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于迦师国之某村婆罗门家受生,及长为一家主。某时,于迦师国之大道边有一人不能进入之深井,过路之人,对动物慈念,以长绳钓瓶汲水,盛满桶中,以为动物饮料。深井周围有大森林,其中住有多数猿猴,然此道路,二三年间,人不通行,动物等不能获得饮料。有一猿猴苦渴,为搜求饮物,形态狼狈,接近井边。

菩萨因事过此道路,汲水饮用,并洗手足,为猿所见。菩萨知猿苦渴,汲水注入桶中与猿,菩萨旅途劳顿,卧于树下休息。猿饮水毕,坐于近所,以狞面恐吓菩萨,菩萨见此行为,叱猿曰:“咄此畜生,予因汝疲渴,与汝饮水,今反对予狞面恐吓,实甚可恶,垂慈与汝,亦竟何益。”于是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汝为暑渴苦     与汝多量水

    饮毕发恶声     不交恶为善

叛逆者猿猴闻此言曰:“汝思如此为济事耶?我将于汝头上落粪。”于是猿唱第二之偈:

    猿守德义者     何处君闻见

    今向汝着粪     此为吾常习

菩萨闻语,起立欲行,猿于刹那之间,跃至树上,坐于树稍,如物悬落,着粪彼头,一面狂叫入森林中。菩萨亦洗身而去。

结分

佛云:“汝等比丘!提婆达多,不只今日,前生即不知我之德行。”佛说此法语后,即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猿是提婆达多,婆罗门即是我。”

一七五 日轮供养本生谭

(菩萨═仙人之师主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诈伪比丘所作之谈话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之都城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于迦尸国婆罗门之家受生,及长,于得叉尸罗之都城,修习一切之学术,遂得出家为仙人之愿。修行神通与定力,有多数从者,为一团体之教导者,住于雪山。彼因长住,需盐与酢,为求入手,于山麓某村近处,结一草庵住居。尔时一贪欲之猿,于仙人大众购物外出,来至隐遁之所,破坏庵中之物,扬弃瓶中之水,割裂抒水之瓢,入圣火室中大便。

道士等于雨季过后,皆曰:“今雪山中有无数华果,快乐之时,应返山中。”于是纷向村民乞暇。村人曰:“尊者!明日我等将携食物,来至庵中,以享用以后,再行起程。”次日村人携软硬诸食,来至庵所。贪愈之猿猴见而自思∶“我以诡计,骗此诸人,使彼等向我供献食物。”于是彼为苦行,示人以有德者状,于诸道士相近之处,礼拜太阳。村人互语云:“住近有德者之物,亦自具备其德。”于是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一切生类中     德高心定者

    不见此卑猿     奉仕太阳神

于是就猿之德,人人互语,菩萨见之告曰:“汝等不知猿之贪欲性行,为无理之赞叹。”于是唱第二之偈:

    汝等不知猿性格     惟因不知妄赞叹

    彼以粪尿污圣火     打破水瓶瓢两瓣

人人得知猿之诈伪,各执石棒向彼打掷,食物与仙人之群,仙人等入雪山不废禅定,成为得生梵天之身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猿是今之诈伪比丘,仙人之群是佛之侍众,此群之师即是我。”

一七六 一握豌豆本生谭

(菩萨═大臣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拘萨罗国王所之谈话。某时正值雨季,拘萨罗王边境之民叛乱,所在军队二次三次征剿,不能平复,向王传书。雨季时恶,王出都城,于祇园附近扎营自思:“予出非时,洞窟洼地积水,道路难行。予至佛所,佛必问予行程,予告其故,佛对未来示悯,且就现在垂慈,如进军对予不利,佛必言时不宜,若为有利,佛必默然不语。”于是王入祇园礼佛,坐于一面。

佛问曰:“雨季之初,欲往何处?”王曰:“予为镇压边境出发,途经佛舍,前来礼佛,以表敬意。”佛云:“大王前生,当率军出发之时,听闻贤人之说,停止非时之出阵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为王之大臣,就俗事、圣事、万事为王之顾问之职。某时,王之边境民叛乱,边境军队,向王传书,王于雨季出师,扎营于游园地区,菩萨侍于王之左右。此一刹那,军中为饲军马,运来熏煮豌豆,投入桶中,游园住有一猿,由树上跃下,抓取豌豆,纳入口中,然后双捧握一捧,坐于树上嚼食。在食豆中间,有豌豆一粒由手中落于地上,于是猿将口中及两手所巧捧之豌豆,悉数抛弃,落地搜寻失去之一粒豌豆而不获,于是再跃至树上,如人诉讼失败损失千金之叹,苦脸蹙眉,坐于树上。王见猿之状,以问菩萨:“君观此猿,何以如此?”菩萨曰:“大王!不求于多,只知求少,无智愚者,常为如是。”于是菩萨说第一之偈:

    愚猿树之王     大王!    彼不备智慧

    不顾手握豆     落地寻一粒

菩萨唱此偈已,再近向王唱第二之偈:

    大王!

    我等亦如是     过为贪欲者

    因小而失大     如猿与豌豆

王闻菩萨之劝说,遂返回波罗奈之都,叛贼等风闻:“王亲破贼,由都中出发。”于是纷纷由国境逃去。

结分

当时贼众闻拘萨罗王出阵,亦均纷纷逃去。王闻佛之法语,由座起立,为最敬礼,入王舍城而去。佛述 此法语后,即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汝时之王是阿难,贤者大臣即是我。”

一七七 镇头迦树本生谭

(菩萨═猿之王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般若波罗蜜所作之谈话。如佛在大菩提普行沙门本生故事(第五二八)及隧道本生故事(第五四六)中,对闻他人赞叹佛本身之智能,佛云:“汝等比丘!如来具备智慧,非自今日始,于前生即具备智慧,有临机应变之策。”于是佛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由猿胎生,有八万家臣猿众,住居于雪山地方。接近国境,有一小村,时有人住,时无人居。其村中央生一枝叶繁茂,果实如蜜之一裸镇头迦树,当人不住时,猿来采食果实。某果实生时,此村住人,以竹苇环绕,并于村之入口,加以警护。树因果实量重,其枝下垂。猿彼此间自思:“我等以前,均于此村,食镇头迦果,今此树是否生果,村中是否住人?”猿等如是思惟,派遣一猿,前往探视。此猿见果实已生,村中住有多人,急归报告。猿等闻树已生果,急思食此镇头迦甜蜜之果实,精神振奋,向王报告。猿王问曰:“村中住人否?”众猿曰:“人众甚多。”猿王曰:“不可前往,人甚狡猾。”众猿曰:“大王!我等可乘人熟睡之时,于午夜往食。”多数猿众坚持欲往,猿王承诺由雪山下,于近村之所,待人上床,卧于大岩石上。午夜中刻,人已睡熟,众猿上树,采食果实。尔时一男,内事外出,至村中央,蓦见诸猿,急告人知。村人群起,携弓带箭,手执武器及棍棒石头,将大树包围,直待天明,捕捉众猿。八万众猿,笼罩于死亡恐怖之下,皆谓:“我等除求王相助之外,别无他法。”于是行至猿王之前唱第一之偈∶

    众手持弓箙     利剑与棍棒

    四方围我等     如何可脱难

猿王闻众猿之语,慰之曰:“汝等勿恐,人事多变,今当午夜,畜势待发,我等设法扰乱彼等,使起事端。”于是猿王唱第二之偈:

    彼等事务多     使之生事端

    树实任我取     镇头迦之果

大士菩萨安慰众猿,实则众猿不得安慰,势将心胆俱裂而死。大士命令集合众猿,其中独少大士之甥赛那迦一猿,众曰:“赛那迦未曾参加。”大士云:“纵然赛那迦未至,汝等亦勿忧心,今彼与汝等幸福,亦未可知。”赛那迦于猿群出发之时正寝,醒来不见一猿,彼即随后追踪而来。见人群聚集村中,彼知群猿危险,于是彼行近至一焚火而睡老婆之处,彼如村童,手执火把,行至田中,立于上风之处,放火焚村。村人见村中火起,便皆舍弃众猿,救火而去。众猿当得逃逸,各各为赛那迦手执一果而逃归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甥赛那是迦释摩男,众猿是佛之侍众,猿王即是我。”

一七八 龟本生谭

(菩萨═瓶制造者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免蛇风病事所作之谈话。于舍卫城某良家患蛇风病,父母谓其子曰:“汝已不能留于此家,可破壁掘洞逃往他处,以救汝命。尔后归来,此处埋有一大宝库,汝可掘出,恢复家财,乐享余生。”其子听从亲命,破壁逃出,治愈己病归来,挖掘宝库,营俗生活。某日,彼持酥油布帛,往祇园精舍,礼佛着席就坐。佛与彼亲切交谈,佛问曰:“闻汝家患蛇风病,汝如何逃出?”彼语事之缘由。佛云:“信士!前生灾难生时,对己住处,起爱着心,外出者,共丧其命,不起爱着,向外逃者,共命时救。”佛应其请,为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受生于某村造瓶者之家,营瓶之制造业以养妻子。尔时波罗奈大河与一连绵不断之大自然湖水相接。湖水多时与河并而为一,水乏之时,与河分开。鱼龟深知今年雨降多寡,住于湖中之鱼龟,知今年降雨量少,于河湖连接之际,则出湖而入河。然有一龟自思:“此予生所育所与父母生活之所,予不能弃此所他去。”彼不入河。至盛暑之时,湖水干涸,龟于菩萨取粘土处,掘穴居住,菩萨思取粘土,于彼处以锄挖掘地面,伤及龟甲,裂如粘土之块。落于地面。龟痛难忍,叹曰:“我对自己住处,不能舍弃,以致成为破灭之身。”于是唱以下之二偈:

    我之诞生地     我之养育地

    我住于泥土     泥土害我身

    陶师制瓶者     告汝听我言

    村森安乐处     智者诞生地

    行可得活所     亡身慕故乡

彼如是语菩萨后死去。菩萨手执彼身,尽集村民而诫之曰:“请观此龟,他之鱼龟去大河时,此龟对其住处,不断爱着之心,不与彼等同行,彼卧入予取粘土之场所,予于彼处取粘土时,误以大锄破其甲壳,如粘土之块,落于地上。彼思己之作业,遗二首之偈,悲叹而死。彼对己之住处,起爱着心,以致惨死,诸君不可如此龟行。自今以往,举凡予之见者、闻者、嗅者、味者、触者,予之子女、家仆、金银,不可思起爱欲,为享乐而执着。任何生类,皆为独身流转三界。”菩萨以佛之威德,对大众授以教训。此一教训,扩及此一世界,延续七千年间,大众守菩萨之教训,为慈善等善业,遂行生于天界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说明圣谛之理──说圣谛理竟,良家之子,得预流果──于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龟是阿难,造瓶者即是我。”

一七九 正法婆罗门本生谭

(菩萨═旃陀罗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二十一种之不法所作之谈话。某时有多数比丘众,行医业、作使役、为运搬、任脚夫、互相交换施舍食物等等,依二十一种之不法以谋生计,此事在娑祇多婆罗门本生谭(第二三七)中将再说明。佛知彼等营此等生计,佛曰:“今多数比丘众营不法生计,彼等营此等生计,不免为夜叉饿鬼。生为担负重荷之牛,死将受生于地狱。为彼等之利益与安乐,应自有明了法语意义之必要。”于是集合比丘团体,佛云:“汝等比丘!不可依二十一种不法手段得生活之资料。依不法而得施食,可喻为吞赤热铜丸诃罗诃罗毒药者;为不法之生计,为佛、辟支佛、声闻之所咎卑;依不法得施食而食者,无欣笑与欢喜;如此所得之施食,于我教说,等同旃陀罗族之残食。而食此食者,对奉正法弟子而言,乃为食旃陀罗族之残食者。”于是为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由旃陀罗胎生,长大之后,因事携粮米饭器而上路。

尔时波罗奈城有名为正法之一青年婆罗门,为北方婆罗门大家所生,彼亦因事未带米与饭器而上路。彼等二人于大道相遇于一处,青年间菩萨曰:“君为何生?”菩萨告曰:“我为旃陀罗之生。”菩萨问:“君为何生?”青年曰:“我为北方婆罗门之生。”“彼此一同结伴而行”,于是二人一同上路。菩萨于朝食时刻,坐于有水舒适之良好场所,洗双手开饭器向青年曰:“君请用饭。”青年曰:“汝旃陀罗,我不食汝饭。”菩萨云:“唯然,甚善。”于是使饭器之饭,不受污损,仅以自己所需者,包入他叶,紧缚饭器,置于己侧,食后饮水,兼洗手足,携带米与残饭曰:“青年施主请上路。”二人一同前行。终日行至黄昏,二人于有水舒适场所沐浴。

菩萨坐于舒适场所,开启饭器,对青年无语而自食。青年终日行路既疲且饥,彼立地眺望,思欲得食,菩萨默然无语自食。青年自思:“此旃陀罗对我无语而食,饭将食尽,饥火攻心,我将取此饭团,弃其沾污之部分,食其残食。”于是终取残饭食之。彼于食际自思:“我为与我姓氏族国不相应之事,我食旃陀罗等之残饭。”青年心起非常悔恨之情,心中热血沸腾,一时血饭相混由口中喷出,悲哀之情丛起∶“实由微不足道之事,我为此不当之行。”一面悲泣,一面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些许之残物     不止与我食

    我生婆罗门     食此皆喷出

青年悲叹自思:“我为此不当之事,如何生于世间?”入于森林,人不见处,孤独之身而死去。

结分

佛说此过去之事后曰:“汝等比丘!正法青年婆罗门,食旃陀罗之残饭,为食不当之食物,欢笑不起;今依佛法出家,营不法生计,以为生活之理由,将不起欢笑。”于是现等觉者〔佛〕唱第二之偈:

    如是弃正法     生活依非法

    恰如婆罗门     得食亦不欢

佛为此法语后,说明四谛之理──说圣谛之理竟,多数之比丘众得预流果──于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我即是旃陀罗子。”

一八○ 难施本生谭

(菩萨═青年婆罗门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团体之施与所作之谈话。舍卫城中有同僚二人,皆为豪族出身之青年,此二人集合同志,准备资具,招待以佛为上首诸比丘众,七日之间,为盛大之施与,于第七日,将一切资具,悉皆寄附施与。彼二人中,年长者前往礼佛,坐于一方曰:“世尊!为施与者,虽有多施与少施,得大果报,总为相同。”而后献出所有寄附之食物。佛云:“汝信士等,与施物以佛为上首之团请,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生于迦尸国婆罗门之家,及长往得叉尸罗,修习一切之学艺,舍在家生活,而出家为仙人,成为团体之师,长住雪山地方。为得盐酢,巡回地方,到波罗奈之都,止于国王之御苑。翌日向市门近村行乞,村人与以食物,又翌日巡回波罗奈之都,市中诸人欢迎,与以食物,又集合同志,准备大量施物,施与仙人团体。施与完毕,其中年长者如前对佛所云,如前之方法施与施物。菩萨对众曰:“诸友者!有信仰之处,无些少施与者。”菩萨述感谢之意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施与非容易     业之最难者

    愚恶人不行     贤善见习难

    愚恶与贤善     死赴不同处

    恶人赴地狱     善人终天界

如是菩萨表谢意,度雨季四个月之生活。雨季过后,菩萨进入雪山,修行禅定不怠,得生于梵天界中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仙人之群是佛之侍众,仙人之师即是我。”